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的艰难平衡评刑诉法修正案中侦查程序部分中的争议问题/高一飞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20 23:03:01  浏览:849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的艰难平衡
----评刑诉法修正案中侦查程序部分中的争议问题

高一飞/聂子龙


原载《河北法学》2012年第2期第48—56页,引用时请注明出处。
【摘要】现行刑诉法自1979年制定后于今迎来了第二次大面积修改。针对此次修改,尤其是对有关侦查程序的修改,有人忧虑其是刑诉法条款倒退的表现。通过对秘密拘留和逮捕、传唤和拘传时间的延长、技术侦查措施的引入和沉默权与如实供述这四个方面进行理性分析并提出完善建议,指出此次修正案在侦查程序的修改中,兼顾了打击犯罪和保护人权两方面,整体上是有进步的。对于其不细致、不周全、有矛盾而可能导致实施者自由裁量权滥用的地方,需要进行合理的完善。
【关键词】刑诉法修改;秘密拘留和逮捕;传唤和拘传;技术侦查;沉默权和如实供述
The Hard Balance between Fight against Crime and Protecting Human Rights
Professor Gao Yifei, Nie Zilong
Law School,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 Law, Chongqing, China,400000.
【Abstract】The existing Criminal Procedure Law is to be modified the second time thoroughly since its enactment in 1979. About this modification, especially the investigation process, some people worried that provisions of the Criminal Procedure Law are going to roll-back. By making rationalized analysis and therefore providing suggestions in four areas, including the custody or arrest in secret, period of summons and internments extending, the introduce of technical investig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lence and truthfully statement, this paper find that the amendment in the investigative progress by considering the fight against crime and protecting human rights is a step forward overall. However, there are some question so incomplete, incorrect and contradictive which may shall cause the abuse of the executors be modified.
【Key Words】the modification of Criminal Procedure Law;custody or arrest in secret ;summons and internments;technical investigation;silence and truthfully statement.

自1996年全国人大对刑诉法进行一次修改以来,现行刑诉法乃于1979年制定后迎来了第二次大面积修改。此次修正案条文共有99条之多,拟将刑诉法由225条增加到285条。修改的内容在证据制度、强制措施、辩护制度、侦查措施、审判程序、执行规定、特别程序等七个方面都有所涉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此次刑诉法修正草案公布于中国人大网(www.npa.gov.cn), 并规定今年9月30 日前为向社会征求意见的期间,与此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郎胜作的草案说明和草案修正前后对照表也一并予以公布。
刑事诉讼制度作为基本的法律制度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效果。与此同时,“现代刑事诉讼还是一种利益多元的制度。既要打击犯罪,又要保护权利;既要实体公正、又要程序正当;既要维护公正,又要实现效率。因此,它必然是一种权力约束的,即国家权力相互制衡,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能够实现相对平衡的制度”。 而最能体现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两者的关系如何得到平衡的地方就是刑事诉讼中的侦查程序。
对有关侦查程序的修改关注中,有人忧虑其出现了倒退。 在此,笔者下文拟从刑事诉讼法侦查程序修改中让人关注最多的四个热点问题,即:秘密拘留和逮捕、传唤和拘传时间的延长、技术侦查措施的引入、沉默权与如实供述义务的规定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秘密拘留和逮捕
在强制措施的规定中,现行刑事诉讼法共界定了五类,即包括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此五类强制措施规定在第一编第六章,共27个条文。此次修正案对于强制措施依然坚持采用了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这五类措施,拟规定在第一编第六章,共36个条文。
在有关强制措施的规定中,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便是拘留和逮捕是否可以秘密进行?在执行拘留和逮捕等强制措施时采取通知亲属或辩护人的措施,是为了防止秘密羁押带来的对人身自由的不适当限制,杜绝“黑暗的权力行使的危险性”。 因此,在拘留、逮捕与监视居住的同时进行对家属的告知,也是对被拘留、逮捕或监视居住人在羁押时合法权利的保护。
修正案第八十四条规定:“拘留后,应当立即将被拘留人送看守所羁押,至迟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除无法通知或者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等严重犯罪,通知可能有碍侦查的情形以外,应当把拘留的原因和羁押的处所,在拘留后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修正案第九十二条规定:“逮捕后,应当立即将被逮捕人送看守所羁押。除无法通知或者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等严重犯罪,通知可能有碍侦查的情形以外,应当把逮捕的原因和羁押的处所,在逮捕后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被逮捕人的家属。”
因“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通知可能有碍侦查”为理由而不在二十四小时内通知被监视居住人的家属已是在侦查过程中通过限制部分公民的权利进而扩大打击某些严重犯罪的权力,这是通过在执行中采用秘密的方式进行而对权力方面的倾斜。在拘留和逮捕的情况下,通知拘留和逮捕人的家属仍应该是原则,而不通知的行为是例外情况。在国外的立法实践中,亦存在为了打击犯罪所需而合理限制部分公民权利的情况。如《俄罗斯刑事诉讼法典》第96条第4款规定“如果为了审前调查的利益必须对拘捕犯罪嫌疑人的事实保密,则经检察长同意可以不进行通知,但犯罪嫌疑人是未成年人的情形除外。”虽然在俄罗斯对犯罪嫌疑人的拘捕并不必然导致长时期的羁押,但也体现出其在特殊情况下对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之间做出艰难选择的态度。
从国际规则来看,直接规范秘密剥夺自由规则的文件是《保护所有人免遭强迫失踪国际公约》(联合国人权理事会 2006年6月29日第1/1号决议通过,现在已经有94个国家签署,中国虽然还没有批准加入。),该公约第二十条也对刑事调查情况下必要的推迟通知家属作了肯定,规定通知相关信息“只有在对某人采取法律保护措施,且剥夺自由受到司法控制的条件下,或者转交资料会对该人的隐私或安全造成不利影响、妨碍刑事调查,或出于其他相当原因,方可作为例外。”所以,有人以《保护所有人免遭强迫失踪国际公约》为依据指责修正案规定的秘密拘留、逮捕违背国际人权公约 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对某些案件采取通知家属的例外规定,对于被执行拘留和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其某些权利将受到影响,但是,此类案件对整个社会的危害程度也是难以估量的,立法者在此唯有通过赋予侦查机关更多的权力打击犯罪才不至于让更多的无辜者遭受到可能的危险。
在这次修正案拘留、逮捕后通知家属的例外规定中,有两个具体问题令人关注,一是针对哪些犯罪的嫌疑人适用,二是推迟的时间到底是多长。
首先,从犯罪的嫌疑人的适用范围来看。修正案条款将推迟通知家属的犯罪范围确定为“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等严重犯罪”。“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之后的“等严重犯罪”规定属于概括性授权,对待必要的概括性授权,需要合理控制其范围,否则有可能被执法人员无限进行扩大解释。笔者建议可以规定为可能处以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为“严重犯罪”,以此便能更规范地限制秘密拘留和逮捕的适用范围,防止其恣意性。当然具体的标准还可以商榷,但必须经过立法部门听取各方面意见、认真论证一个具体的时间,因为秘密拘留、逮捕是通过国家权力让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失踪,它不仅关乎被拘留、逮捕者的利益,也关系到其亲属的知情权和国家对犯罪嫌疑人亲属的基本人道,是非常严重的侦查措施,使用应当非常严谨、慎重。
其次,通知家属的时间最迟应当是什么时间,因为推迟通知不能是无限期的。对此,笔者建议对家属限制告知的期限以72小时为底线,这是我们中国人通常所讲的“三天三夜”, 是中国常理常情中失去联络或者离家后最能引起家人和亲友担心的时间。从情理上来看,经过这么长时间,家属却不知道,会出现担心出事了、失踪了的情况,超过72小时的时间不通知家属会违背基本的人伦道德。三天三夜之后通知家属可能影响案件侦破,但是我们知道,其实刑讯逼供也有对案件侦破有益,之所以禁止,是因为违背了基本的道德底线。因此,我们不能单纯以破案需要作为通知家属的时间标准,拘留、逮捕后通知家属的时间也要尊重基本道德和人伦亲情。另外,一个人超出72小时仍然下落不明,必然导致家属和亲友对这一失踪情况的传播,甚至于采取向公安机关报案、广告寻人等措施,这会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和其他社会不稳定因素。
另外,拘留(逮捕)未成年人时,应当及时通知其家属,这是基本的法治伦理,但修正案新增加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诉讼程序”(修正案第五篇第一章)并没有对此作出特别规定。所以,修正案第八十四、九十二条对于未成年人应当作例外规定。
因此,我们建议对修正案第八十四、九十二条拘留、逮捕条款的延迟通知部分的内容修改为:
除无法通知的情形以外,应当把拘留(逮捕)的原因和羁押的处所,在逮捕(逮捕)后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被拘留(逮捕)人的家属。对于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及可能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严重犯罪,通知可能有碍侦查的情形,通知被拘留(逮捕)人的家属可以延长到72小时,但犯罪嫌疑人是未成年人的情形除外。
二、关于传唤和拘传时间的延长
现行刑诉法第九十二条规定:“传唤、拘传持续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十二小时。不得以连续传唤、拘传的形式变相拘禁犯罪嫌疑人。”修正案第一百一十六条规定:“传唤、拘传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十二小时;案情重大、复杂,需要采取拘留、逮捕措施的,传唤、拘传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此处对传唤、拘传时间的延长也引来对犯罪嫌疑人人身权利可能受到更多侵害的担忧。以对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权利保护为出发点的话,即使是在“案情重大、复杂,需要采取拘留、逮捕措施”的案件中,二十四小时的传唤和拘传的时间也比现行刑诉法规定的时间延长了一倍,将导致被传唤和拘传的犯罪嫌疑人接受讯问的疲劳度加倍延长,甚至此种延长的方式有被视为变相刑讯逼供的可能。并且,由于对“案情重大、复杂”的划分同样存在不明确的指示,也势必对传唤、拘传时间的延长带来更严重的权力滥用的可能。
而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传唤、拘传之后,一旦侦查人员认为被传唤、拘传人员嫌疑重大,通常会考虑进一步收集证据以便呈报刑拘,而侦查机关所掌握的刑拘标准较为严格,这就造成到案阶段的查证负担较重。” 事实上,在传唤、拘传后,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讯问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在相对复杂的案件中更需要大量的时间来讯问。除了讯问,侦查人员往往还需要对其它证据进行收集查证,这更加剧了传唤、拘传对时间要求的可能性。因此,在某些案情复杂的情况下,合理延长传唤、拘传的时间实为必要之举。以法律的形式对传唤、拘传的时间进行延长,一方面可以避免侦查人员避免因怕超过法律规定的时间而采用非法行为的强制到案措施;另一方面,在某些案情复杂的情况下合理延长时间也是传唤、拘传时讯问和收集查证证据的客观需要。
某些案情复杂的情况下传唤、拘传的期限应该得到延长,那么延长至多久才比较合理呢?对此我们可以将国外相关制度作为参考。根据《德国刑事诉讼法典》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一)对被指控人要以书面传唤到场就讯。(二)传唤时可以作若经传不到则将拘传的警告。”其第一百三十四条规定:“(一)构成签发逮捕令的理由时,对被指控人可以立即拘传。(二)拘传令应当准确写明被指控人,所被指控的犯罪行为,拘传原因。”而至于拘传令对被指控人的人身自由至多可以约束多久,《德国刑事诉讼法典》第一百三十五条规定为:“拘传时,应当将被指控人立即解送法官予以讯问。不允许依据拘传令将被指控人扣留超过拘传后的第二日结束。”此处表明,在德国依据拘传令对被指控人的人身自由限制最多不得超过四十八小时,即拘传的期限应以四十八小时为限。《日本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九条亦规定:“已经拘传的被告人,应当自带到法院之时起24小时以内释放。但在该时间内已经签发羁押证时,不在此限。”可见,即使与所谓法治发达国家相比,现行刑诉法规定的在所有情况下拘传和传唤时间都不得超过十二小时也仍显偏短。较短的拘传和传唤时间,使得侦查机关刻意规避采用拘传和传唤的方式强制犯罪嫌疑人到案,也不利于侦查机关收集合理的证据材料以明确后续侦查工作的需要。因此,修正案中的规定符合侦查的实际需要、符合打击犯罪的规律。
修正案中存在的问题是,对何谓“案情重大、复杂”的情形,修正案没有进行细致说明,容易导致执法机关将例外作为常态。何为“案情重大、复杂”,笔者建议可以根据第六十九条(修正案为第90条)中对于已经拘留的人报请批捕时“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至三十日。”的规定,将“案情重大、复杂”具体化为“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的情况,理由是,两者都是针对于情况紧急下对于嫌疑人采取的一种到案措施,性质相同,其延长的原因也应当相同,完全可以在延长的条件上采用相同标准。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建议将修正案第一百一十六条修改为:
传唤、拘传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十二小时;但对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需要采取拘留、逮捕措施的,可以将传唤、拘传持续的时间延长到二十四小时。
三、关于技术侦查措施
修正案拟在第二编第二章侦查中新增第八节技术侦查的规定,此节有关技术侦查的规定共5条,而此5条同样引起了广大民众的关注。根据修正案第一百四十七条的规定:“公安机关在立案后,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重大毒品犯罪或者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案件,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人民检察院在立案后,对于重大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以及利用职权实施的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重大犯罪案件,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追捕被通缉或者被批准、决定逮捕的在逃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经过批准,可以采取追捕所必需的技术侦查措施。技术侦查措施由公安机关执行。”
因为技术侦查措施的规定极易对公民享有的生命、财产和人身自由等私权利产生威胁甚至侵害,可以说这部分的每一处修改都可能引起学者和民众的特别注意。此次技术侦查措施的引入也是立法上第一次以刑事诉讼法的模式对其加以规定。面对技术侦查可能带来的对公民合法权利的损害,对此次刑诉法修改究竟是进步还是退步的疑问便被提出。所谓“秘密侦查被合法化,刑诉法条款修改倒退” 的说法是不负责任的,是对刑事诉讼法基本规则的误解,因为在任何一个国家,技术侦查都不可以避免,关键是要法治化,即一要有法律规定,二要规定的适当、合理。“从侦查手段的运用角度上说,技术侦查手段的运用并不必然导致侵犯人权,任何侦查手段如果不加遏制都存在被滥用的可能。从人权保障的角度讲,技术侦查手段只要使用得当,未必侵犯公民权利。” “秘密侦查被合法化”并不是倒退,最可怕的是没有合法化,却在使用秘密侦查,即最大的危险在于没有法律上的规则可循,却可以为所欲为。
正如陈卫东教授所说:秘密侦查的合法化是世界各国现代刑事诉讼制度发展过程中的通例,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刑事诉讼发展进程中的特别引人注目的共同趋势之一。这一趋势产生的背景主要有三:首先是各种隐形犯罪类型的不断涌现,客观上要求侦查机关唯有启用秘密侦查手段才能加以有效回应;其次常规侦查手段的控制日益严格,秘密侦查手段作为替代性措施得以大幅度扩张;最后秘密侦查的广泛使用代表着社会控制方式的转变,是社会发展自身的要求,工业社会、陌生人社会、多元社会、流动社会的形成导致传统的社会控制方式失灵,社会控制的方式只能因应社会的变迁与人类行为模式的变迁,由强制转为秘密监控与欺骗引诱。秘密侦查的合法化是因应社会发展客观情势的必然趋势,其合法化进程值得肯定。 可以说,作为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的必然产物,技术侦查因其具有特殊的侦查效果,能够解决侦查权力运作的现实困境而必然需要得到刑事诉讼法合理授权。
在我国现行刑诉法的规定中,对于以监听、诱惑侦查等特殊侦查行为为内容的“技术侦查”行为,刑诉法没有明确的法条规定,但实践中却被所有侦查机关使用。在实践中,有关技术侦查的法条规定主要来源于《国家安全法》和《人民警察法》。在我国有关“技术侦查”的法律规定最早出现在1993年《国家安全法》中,当时甚至采纳半军事化的称谓,即“技术侦察措施”。该法第10条规定:“国家安全机关因侦察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需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采取技术侦察措施。”1995年《人民警察法》第16条对此作了扩大规定:“公安机关因侦查犯罪的需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采取技术侦察措施。”
根据现有法律的规定,对于技术侦查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作为基本法的《刑事诉讼法》对技术侦查没有规定。二是对于有侦查权的检察机关并没有赋予技术侦查的权力。实践中检察机关有必要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时又是如何处理的呢?在1989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协助人民检察院对重大经济案件使用技侦手段有关问题的答复》中曾规定为:“对经济案件,一般地不要使用技术侦查手段。对于极少数重大经济犯罪案件主要是贪污贿赂案件和重大的经济犯罪嫌疑分子必须使用技术侦查手段的,要十分慎重地经过严格审批手续后,由公安机关协助使用。”即检察机关有必要采用技术侦查措施时,实际上由检察机关请求公安机关来完成。
此次修正案对技术侦查措施的规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很好地回应了上述现有法律规定中存在的问题,即一是将已经有的安全机关和公安机关的技术侦查措施通过刑事诉讼法规定而走向法治化,二是将这一权力同样赋予检察机关,三是此次修正案还将这一权力的适用进行合理扩大:不仅作用于案件调查,也适用于追捕被通缉或者被批准、决定逮捕的在逃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此可以说,此次技术侦查引入刑诉法,是这次刑诉法修改的一大亮点。
规定技术侦查措施是必要的,对于审批手续上“严格的批准手续”的模糊不清、适用对象上的“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案件”的不确定,存在很多争论。
首先,来看审批程序问题,规定什么样的程序才算得上是“严格的批准手续”呢?陈光中教授指出,“技术侦查由哪一级批准没有规定,我认为这个要卡得更严,是不是由省一级侦查部门的领导批准?” 在我们参与的刑事诉讼法修改草案的的讨论中,甚至于检察院、法院的同志也提出过应当由“省级人民检察院批准”、“省级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同级检察机关批准”、“同级检察机关的上级检察机关(即相对于侦查机关上提一级)”等多种方案。但是,在讨论中,一位公安机关的领导同志提到他们刚刚开始侦查的一起案件:在一起恶性杀人案件中,犯罪嫌疑人正在出逃需要立即采取定位跟踪措施防止其逃出本市。在这样一起案件中,如果按照前述多种方案,技术侦查的作用都无法发挥。这一案件是针对追捕的。同理,对于取得证据而言,如果针对一起正在进行毒品交易的犯罪案件,其批准程序不能迅速及时,也无法取得犯罪证据。因为批准需要及时、保密,技术侦查事实上只有侦查单位的负责人批准才符合侦查规律、才符合设立这一措施的初衷。对其批准的合理性控制,可以通过事后监督与追责、程序性法律后果等办法来解决。
其次,适用对象上的不确定性是否为立法上所必要呢?我们认为也是必要的,因为技术侦查在各国适用的原则上包括“只适用于重大案件”的原则,但是对于重大案件,很难将其罪名具体化,在我国,除了少数罪名以外,绝大多数罪名都有可能处以三年以上有期徒刑,都可能是“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案件”或者“重大犯罪案件”,采用现在的概括式规定,符合“大案原则”,也符合我国刑法上对罪名规定的特点,作为刑事诉讼法的条款,只能明确到这个程度。
基于以上理由,我们同意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中“技术侦查”条款的绝大部分内容,但建议将“严格的批准手续”具体化为:“经过侦查机关负责人的批准”。
四、关于沉默权与如实供述
修正案第四十九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首次规定了“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的原则。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财政部关于修订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表证及填报说明的通知

财政部


财政部关于修订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表证及填报说明的通知
财政部




党中央各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直属事业单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全国政协常委会办公厅,总后勤部,武警总部,中央各企业集团,新疆生产建设兵
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有资产管理局(办公室):
根据《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国务院第192号令)和《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财管字〔2000〕116号)的规定,经研究,重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企业国有资产占有产权登记表》、《企业国有资产变动产
权登记表》、《企业国有资产注销产权登记表》、《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年度检查表》及《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表、证填报说明》,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函告我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正、副本)由我部统一制作;各类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表的印制,中央企业的由我部负责,地方企业的由地方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
新的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表、证自2000年7月1日起启用,原有表、证至2000年9月30日停止使用。
附件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
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
根据《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国务院第192号令)的规定,经审定,
同意 依法占有、使用国有资本 千元,并
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发证机关
(印章) (印章)

企业单位统一代码: 发证日期 年 月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
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
(副本)
根据《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国务院第192号
令)的规定,经审定, 依法占有
使用国有资本 千元,并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发证机关
(印章) (印章)


企业单位统一代码: 发证日期 年 月 日
注:本副本的企业名称及占有、使用国有资本的数额以最近一次产权登记确认的名称、数额为准。

-------------------------------------------
|企业集团或企业管理部门| |
|-----------------------------------------|
|企业地址 | |邮政编码| |
|------|----------------------------------|
|法定代表人 | |批准设立日期| |
|------|----------------|------|----------|
|批准设立单位| |批准设立文号| |
|------|----------------|------|----------|
|组织形式 | |注册日期 | |
|------|----------------|------|----------|
|注册号 | |注册资本 | |
|-----------------------------------------|
|企业单位统一代码| ■■■■■■■■—■ |
-------------------------------------------

金额单位:千元
-----------------------------------------
|实收资本 | |所有者权益总额 | |
|--------|-------|--------------|-------|
| 国家资本 | | 国家资本应享有权益 | |
|--------|-------|--------------|-------|
| 法人资本 | | 国有法人资本应享有权益 | |
|--------|-------|--------------|-------|
| 国有法人资本| |其他国有资产 | |
|--------|-------|--------------|-------|
| 外商资本 | |国有资产总额 | |
|--------|-------|--------------|-------|
| 个人资本 | |资产总额 | |
|--------|-------|--------------|-------|
|资本公积 | | 长期投资 | |
|--------|-------|--------------|-------|
|盈余公积 | |负债总额 | |
|--------|-------|--------------|-------|
|未分配利润 | |产权或有变动事项涉及资产余额| |
|--------|-------|--------------|-------|
|其他 | |全资及控股子公司户数 | |
-----------------------------------------


经办人: 审核人: 审批人:
(签字或盖章) (签字或盖章) (签字或盖章)

备注:

出 资 人 情 况
-----------------------------------------------
| 序 | | 地 址 | 组织形式 | 行业分类 |投资金额|股权比例|
| | 出资人名称 | | | | | |
| 号 | |(行政区划码)| (代码) | (代码) |(千元)| (%)|
|---|---------|-------|------|------|----|----|
| 1 | | | | | | |
|---|---------|-------|------|------|----|----|
| 2 | | | | | | |
|---|---------|-------|------|------|----|----|
| 3 | | | | | | |
|---|---------|-------|------|------|----|----|
| 4 | | | | | | |
|---|---------|-------|------|------|----|----|
| 5 | | | | | | |
|---|---------|-------|------|------|----|----|
| 6 | | | | | | |
|---|---------|-------|------|------|----|----|
| 7 | | | | | | |
|---|---------|-------|------|------|----|----|
| 8 | | | | | | |
|---|---------|-------|------|------|----|----|
| 9 | | | | | | |
|---|---------|-------|------|------|----|----|
|10 | | | | | | |
|---|---------|-------|------|------|----|----|

|11 | | | | | | |
|---|---------|-------|------|------|----|----|
|12 | | | | | | |
|---|---------|-------|------|------|----|----|
|13 | | | | | | |
|---|---------|-------|------|------|----|----|
|14 | | | | | | |
|---|---------|-------|------|------|----|----|
|15 | | | | | | |
|---|---------|-------|------|------|----|----|
|16 | | | | | | |
|---|---------|-------|------|------|----|----|
|17 | | | | | | |
|---|---------|-------|------|------|----|----|
|18 | | | | | | |
|---|---------|-------|------|------|----|----|
|19 | | | | | | |
|---|---------|-------|------|------|----|----|

|20 | | | | | | |
|---|---------|-------|------|------|----|----|
|21 | | | | | | |
|---|---------|-------|------|------|----|----|
|22 | | | | | | |
|---|---------|-------|------|------|----|----|
|23 | | | | | | |
|---|---------|-------|------|------|----|----|
|24 | | | | | | |
|---|---------|-------|------|------|----|----|
|25 | | | | | | |
-----------------------------------------------
(续上页)
-----------------------------------------------
| 序 | | 地 址 | 组织形式 | 行业分类 |投资金额|股权比例|
| | 出资人名称 | | | | | |
| 号 | |(行政区划码)| (代码) | (代码) |(千元)| (%)|
|---|---------|-------|------|------|----|----|
|26 | | | | | | |
|---|---------|-------|------|------|----|----|
|27 | | | | | | |
|---|---------|-------|------|------|----|----|
|28 | | | | | | |
|---|---------|-------|------|------|----|----|
|29 | | | | | | |
|---|---------|-------|------|------|----|----|
|30 | | | | | | |
|---|---------|-------|------|------|----|----|
|31 | | | | | | |
|---|---------|-------|------|------|----|----|
|32 | | | | | | |
|---|---------|-------|------|------|----|----|
|33 | | | | | | |
|---|---------|-------|------|------|----|----|
|34 | | | | | | |
|---|---------|-------|------|------|----|----|
|35 | | | | | | |
|---|---------|-------|------|------|----|----|

|36 | | | | | | |
|---|---------|-------|------|------|----|----|
|37 | | | | | | |
|---|---------|-------|------|------|----|----|
|38 | | | | | | |
|---|---------|-------|------|------|----|----|
|39 | | | | | | |
|---|---------|-------|------|------|----|----|
|40 | | | | | | |
|---|---------|-------|------|------|----|----|
|41 | | | | | | |
|---|---------|-------|------|------|----|----|
|42 | | | | | | |
|---|---------|-------|------|------|----|----|
|43 | | | | | | |
|---|---------|-------|------|------|----|----|
|44 | | | | | | |
|---|---------|-------|------|------|----|----|
|45 | | | | | | |
|---|---------|-------|------|------|----|----|
|46 | | | | | | |
|---|---------|-------|------|------|----|----|
|47 | | | | | | |
|---|---------|-------|------|------|----|----|
|48 | | | | | | |
|---|---------|-------|------|------|----|----|
|49 | | | | | | |
|---|---------|-------|------|------|----|----|
|50 | | | | | | |
|-------------|-------|------|------|----|----|
|合 计 |****** |******|******| | |
-----------------------------------------------

企业国有资产产权变动情况
金额单位:千元
-------------------------------------------
| 项 目 | 第一次变动 | 第二次变动 |
|-----------|---------------|-------------|
| | |国家资本 | | |
| |实|-------|---------------|-------------|
|所| |法人资本 | | |
| |收|-------|---------------|-------------|
| | |国有法人资本 | | |
|有|资|-------|---------------|-------------|
| | |外商资本 | | |
| |本|-------|---------------|-------------|
|者| |个人资本 | | |
| | |-------|---------------|-------------|
| | |小 计 | | |
|权|---------|---------------|-------------|
| |资本公积 | | |
| |---------|---------------|-------------|
|益|盈余公积 | | |
| |---------|---------------|-------------|
| |未分配利润 | | |
| |---------|---------------|-------------|
| |其他 | | |
| |---------|---------------|-------------|
| |合 计 | | |
|-----------|---------------|-------------|

|国家资本应享有权益 | | |
|-----------|---------------|-------------|
|国有法人资本应享有权益| | |
|-----------|---------------|-------------|
|其他国有资产 | | |
|-----------|---------------|-------------|
|国有资产总额 | | |
|-----------|---------------|-------------|
|产权或有变动事项 | | |
|涉及资产余额 | | |
|-----------|---------------|-------------|
|法定代表人 | | |
|-----------|---------------|-------------|
|企业名称 | | |
|-----------|---------------|-------------|
|企业地址 | | |
|-----------|---------------|-------------|
| | | |
| | | |
| | | |
| 审定机关及审定日期 | | |
| |经办人: (专用章)|经办人: (专用章)|
| | | |
| | 年 月 日 | 年 月 日 |
-------------------------------------------

-------------------------------------------
| 项 目 | 第三次变动 | 第四次变动 |
|-----------|---------------|-------------|
| | |国家资本 | | |
| |实|-------|---------------|-------------|
|所| |法人资本 | | |
| |收|-------|---------------|-------------|
| | |国有法人资本 | | |
|有|资|-------|---------------|-------------|
| | |外商资本 | | |
| |本|-------|---------------|-------------|
|者| |个人资本 | | |
| | |-------|---------------|-------------|
| | |小 计 | | |
|权|---------|---------------|-------------|
| |资本公积 | | |
| |---------|---------------|-------------|
|益|盈余公积 | | |
| |---------|---------------|-------------|
| |未分配利润 | | |
| |---------|---------------|-------------|
| |其他 | | |
| |---------|---------------|-------------|
| |合 计 | | |
|-----------|---------------|-------------|
|国家资本应享有权益 | | |
|-----------|---------------|-------------|
|国有法人资本应享有权益| | |
|-----------|---------------|-------------|
|其他国有资产 | | |
|-----------|---------------|-------------|

|国有资产总额 | | |
|-----------|---------------|-------------|
|产权或有变动事项 | | |
|涉及资产余额 | | |
|-----------|---------------|-------------|
|法定代表人 | | |
|-----------|---------------|-------------|
|企业名称 | | |
|-----------|---------------|-------------|
|企业地址 | | |
|-----------|---------------|-------------|
| | | |
| | | |
| | | |
| 审定机关及审定日期 | | |
| |经办人: (专用章)|经办人: (专用章)|
| | | |
| | 年 月 日 | 年 月 日 |
-------------------------------------------

企业出资人及出资比例变动情况
第一次变动:
经审定,企业出资人及出资比例变动为:
-----------------------------------------------
| 序 | | 地 址 | 组织形式 | 行业分类 |投资金额|股权比例|
| | 出资人名称 | | | | | |
| 号 | |(行政区划码)| (代码) | (代码) |(千元)| (%)|
|---|---------|-------|------|------|----|----|
| 1 | | | | | | |
|---|---------|-------|------|------|----|----|
| 2 | | | | | | |
|---|---------|-------|------|------|----|----|
| 3 | | | | | | |
|---|---------|-------|------|------|----|----|
| 4 | | | | | | |
|---|---------|-------|------|------|----|----|
| 5 | | | | | | |
|---|---------|-------|------|------|----|----|
| 6 | | | | | | |
|---|---------|-------|------|------|----|----|
| 7 | | | | | | |
|---|---------|-------|------|------|----|----|
| 8 | | | | | | |
|---|---------|-------|------|------|----|----|
| 9 | | | | | | |
|---|---------|-------|------|------|----|----|
|10 | | | | | | |

|---|---------|-------|------|------|----|----|
|11 | | | | | | |
|---|---------|-------|------|------|----|----|
|12 | | | | | | |
|---|---------|-------|------|------|----|----|
|13 | | | | | | |
|---|---------|-------|------|------|----|----|
|14 | | | | | | |
|---|---------|-------|------|------|----|----|
|15 | | | | | | |
|---|---------|-------|------|------|----|----|
|16 | | | | | | |
|---|---------|-------|------|------|----|----|
|17 | | | | | | |
|---|---------|-------|------|------|----|----|
|18 | | | | | | |
|---|---------|-------|------|------|----|----|
|19 | | | | | | |
|---|---------|-------|------|------|----|----|

|20 | | | | | | |
|---|---------|-------|------|------|----|----|
|21 | | | | | | |
|---|---------|-------|------|------|----|----|
|22 | | | | | | |
|---|---------|-------|------|------|----|----|
|23 | | | | | | |
|---|---------|-------|------|------|----|----|
|24 | | | | | | |
|---|---------|-------|------|------|----|----|
|25 | | | | | | |
-----------------------------------------------
(续上页)
-----------------------------------------------
| 序 | | 地 址 | 组织形式 | 行业分类 |投资金额|股权比例|
| | 出资人名称 | | | | | |
| 号 | |(行政区划码)| (代码) | (代码) |(千元)| (%)|
|---|---------|-------|------|------|----|----|
|26 | | | | | | |
|---|---------|-------|------|------|----|----|
|27 | | | | | | |
|---|---------|-------|------|------|----|----|
|28 | | | | | | |
|---|---------|-------|------|------|----|----|
|29 | | | | | | |
|---|---------|-------|------|------|----|----|
|30 | | | | | | |
|---|---------|-------|------|------|----|----|
|31 | | | | | | |
|---|---------|-------|------|------|----|----|

|32 | | | | | | |
|---|---------|-------|------|------|----|----|
|33 | | | | | | |
|---|---------|-------|------|------|----|----|
|34 | | | | | | |
|---|---------|-------|------|------|----|----|
|35 | | | | | | |
|---|---------|-------|------|------|----|----|
|36 | | | | | | |
|---|---------|-------|------|------|----|----|
|37 | | | | | | |
|---|---------|-------|------|------|----|----|
|38 | | | | | | |
|---|---------|-------|------|------|----|----|
|39 | | | | | | |
|---|---------|-------|------|------|----|----|

|40 | | | | | | |
|---|---------|-------|------|------|----|----|
|41 | | | | | | |
|---|---------|-------|------|------|----|----|
|42 | | | | | | |
|---|---------|-------|------|------|----|----|
|43 | | | | | | |
|---|---------|-------|------|------|----|----|
|44 | | | | | | |
|---|---------|-------|------|------|----|----|
|45 | | | | | | |
|---|---------|-------|------|------|----|----|
|46 | | | | | | |
|---|---------|-------|------|------|----|----|
|47 | | | | | | |
|---|---------|-------|------|------|----|----|
|48 | | | | | | |
|---|---------|-------|------|------|----|----|
|49 | | | | | | |
|---|---------|-------|------|------|----|----|
|50 | | | | | | |
|-------------|-------|------|------|----|----|
|合 计 |****** |******|******| | |
-----------------------------------------------


经办人: (专用章)

年 月 日

第二次变动:
经审定,企业出资人及出资比例变动为:
-----------------------------------------------
| 序 | | 地 址 | 组织形式 | 行业分类 |投资金额|股权比例|
| | 出资人名称 | | | | | |
| 号 | |(行政区划码)| (代码) | (代码) |(千元)| (%)|
|---|---------|-------|------|------|----|----|
| 1 | | | | | | |
|---|---------|-------|------|------|----|----|
| 2 | | | | | | |
|---|---------|-------|------|------|----|----|
| 3 | | | | | | |
|---|---------|-------|------|------|----|----|
| 4 | | | | | | |
|---|---------|-------|------|------|----|----|
| 5 | | | | | | |
|---|---------|-------|------|------|----|----|
| 6 | | | | | | |
|---|---------|-------|------|------|----|----|
| 7 | | | | | | |
|---|---------|-------|------|------|----|----|
| 8 | | | | | | |
|---|---------|-------|------|------|----|----|
| 9 | | | | | | |
|---|---------|-------|------|------|----|----|
|10 | | | | | | |
|---|---------|-------|------|------|----|----|

|11 | | | | | | |
|---|---------|-------|------|------|----|----|
|12 | | | | | | |
|---|---------|-------|------|------|----|----|
|13 | | | | | | |
|---|---------|-------|------|------|----|----|
|14 | | | | | | |
|---|---------|-------|------|------|----|----|
|15 | | | | | | |
|---|---------|-------|------|------|----|----|
|16 | | | | | | |
|---|---------|-------|------|------|----|----|
|17 | | | | | | |
|---|---------|-------|------|------|----|----|
|18 | | | | | | |
|---|---------|-------|------|------|----|----|
|19 | | | | | | |
|---|---------|-------|------|------|----|----|
|20 | | | | | | |
|---|---------|-------|------|------|----|----|

|21 | | | | | | |
|---|---------|-------|------|------|----|----|
|22 | | | | | | |
|---|---------|-------|------|------|----|----|
|23 | | | | | | |
|---|---------|-------|------|------|----|----|
|24 | | | | | | |
|---|---------|-------|------|------|----|----|
|25 | | | | | | |
-----------------------------------------------
(续上页)
-----------------------------------------------
| 序 | | 地 址 | 组织形式 | 行业分类 |投资金额|股权比例|
| | 出资人名称 | | | | | |
| 号 | |(行政区划码)| (代码) | (代码) |(千元)| (%)|
|---|---------|-------|------|------|----|----|

不分页显示   总共7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玉林市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暂行办法的通知(废止)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人民政府


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玉林市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暂行办法的通知


玉政发〔2006〕3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市经济开发区、玉柴工业园、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委办局:

《玉林市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暂行办法》已经市二届人民政府第49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〇六年九月二十五日










玉林市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暂行办法



为切实保障农村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进一步规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救助工作,保证我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农村低保)制度的顺利实施,制定本暂行办法:

一、农村低保对象的范围

(一)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年人均纯收入低于户籍所在地农村低保标准的我市农村居民。

(二)在农村定居的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混合的家庭,符合本辖区农村低保条件,农村居民一方享受农村低保待遇(是城市居民的,按城市低保条例的规定执行)。

(三)因灾因病造成家庭临时困难的,不列入低保对象,可从临时救济中予以救助。

(四)农村五保对象按五保条例规定落实五保待遇,不确定为低保对象。

二、农村低保标准

现阶段全市农村低保标准,按照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700元确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可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农村低保标准,可高于但不得低于我市确定的标准。

各地研究制定农村低保标准时,要考虑以下原则:低标准起步,窄范围运行;与地方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调整;既要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活,又要有利于克服依赖思想,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立足事实上存在的城乡区别,注意与城市低保标准相衔接;坚持政府保障与社会帮扶相结合,鼓励劳动自救。

三、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及家庭收入的计算

(一)家庭成员。

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是指家庭中具有法定赡养、扶养或抚养关系的人员。决定赡养、扶养或抚养关系按照《婚姻法》第三章有关规定确定。包括:①配偶;子女;父母;②父母双亡由祖父、母作为监护人的未成年或已成年但不能独立生活的孙子女或外孙子女;③民政部门根据有关规定程序认定的其他成员。

在外地就学的学生视为家庭抚养人口。

(二)家庭收入。

1.家庭收入是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所获得的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的总和。家庭收入计算按照统计部门有关“农民人均纯收入”办法计算。

家庭收入主要包括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社会救济等五大项。家庭生产经营收入包括农林牧渔、建筑、运输、饮服等生产经营收入扣除家庭生产经营等费用部分外,以当年价格(第一产业以当年第一生产者价格)计算家庭生产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包括家庭劳动人口受雇于单位或个人而获得的收入;财产性收入包括利息、股息、租金、分红及一次性补偿(因征地的一次性补偿按补偿年限以年平均计收入)等收入;转移性收入包括亲友赠送、保险年金、退休金、法定赡养人(扶、抚养人)支付的赡养(扶、抚养)费;社会救济包括社会捐助、政府救济资金等。

计算家庭成员收入时,农村居民按其提出最低生活保障申请之日起前十二个月的月平均收入确定、家庭成员年人均收入的计算公式为:

家庭成员年人均收入=家庭上年度收入÷家庭人口数

2.农村居民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享受的荣誉津贴、抚恤补助、优待金、临时性社会救济金、在校生获得的生活津贴和困难补助、独生子女费等不计入家庭收入。

(三)属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1.申请时已在户口所在地的乡镇以外地区居住一年以上的,但赴外地读书的在校学生除外。

2.申报的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但家庭实际生活水平明显达到或高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的。

3.拥有住房外非生产性设施、物品,按变现后人均值为当年低保标准的5倍以上的。

4.经有关部门确认,凡参与吸毒、赌博、购买六合彩、嫖娼、打架斗殴等违法行为且不悔改的;有正常劳动能力,在法定劳动年龄内(男18岁—60周岁,女18—55周岁),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劳动造成生活困难的家庭。

5.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且未依法缴纳社会抚养费的家庭。

6.不配合有关部门对其家庭收入进行核查的家庭。

7.其他法律、法规规定不予批准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

四、农村低保资金的筹集和管理

(一)实施农村低保制度所需资金主要由地方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争取上级给予支持,以及财政安排的农村社会救济资金。各县(市)区要建立农村低保资金财政专户,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挪用农村低保资金。

(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多渠道筹集农村低保资金,鼓励企事业、民间组织和个人为实施农村低保提供捐赠和资助,所捐助的资金全部纳人农村低保资金专户管理。

(三)县(市)区财政部门应足额编列农村低保资金预算,作为对乡镇财政的专项补助,由乡镇民政部门负责发放到低保对象手中。同时,要加强低保资金的管理和监督,确保依法、合理、有效的使用。

五、农村低保金的申请、审批和发放

(一)低保对象申请:凡申请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应按属地管理原则,以家庭为单位,由户主或委托村民小组向其户籍所在地的村委会书面提出申请,并填写《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审批表》。申请时,申请人必须提交以下材料:1.申请书;2.户口簿、居民身份证;3.家庭收人情况或相关证明材料;4.对申请材料真实性的承诺书。

(二)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受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委托,承担受理本村农村低保对象的申请和初审、日常管理、服务等工作。村委会在收到申请人申请后,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对申请人家庭经济和实际生活情况的审核、上报工作。1.对申请人的家庭情况进行登记,核实其家庭基本情况,对其家庭收人进行计算,并成立由村委会成员、村民代表及其他人员参加的评议小组进行评议。2.对经评议认为符合低保条件的申请对象,应在村务公开栏张榜公示3天以上,广泛听取意见,认真核对《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审批表》,并作出初审意见,上报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审核。对经评议不符合享受农村低保待遇条件的申请人,应做好解释和答复工作。

(三)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负责对村委会报送的申请对象进行审核、上报,在接到申请材料后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要通过入户调查、核实、邻里访问及家庭收人计算等方法,对申请人的家庭人口、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进行核实、确认后签署意见并将全部材料上报县(市)区民政局审批;核实情况不符的,退回村委会并做好解释和答复工作

(四)县(市) 区民政局负责对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上报的农村居民保障对象进行认真的审核,对符合享受农村低保待遇条件的进行审批。在接到上报材料后7个工作日内后将审批结果告知乡(镇、街道),由乡(镇、街道)转告村委会,并委托村委会在村务公开栏张榜公示3天以上。如群众对公示无异议的,由村委会代发民政部门统一印制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有异议的,由村委会进行复核,并按上述程序重新核查,情况属实的,予以纠正。

(五)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金实行差额发放。家庭成员人均收入达不到当地农村低保标准的居民,按其家庭人均收入与当地保障标准的差额部分发给,可以直接发给现金,也可以发放实物。

(六)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金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按季发放,享受低保待遇的人员可持证到指定地方领取,对行动不便的低保对象,可委托村委会人员代领并送到户。必须完备农村低保金发放和领取手续,严禁少发、欠发、拖发、冒领低保金,严禁在发放过程中搭车收费,确保将低保金按时足额发放到户。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从批准的当月起计发。

(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申请、审批和保障金发放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实行政务公开,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

(八)低保对象实行动态管理,一年复核一次。享受低保待遇的家庭人口和收人发生变化时,要及时通过村委会告知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乡(镇、街道)负责报告上一级审批管理机关,经县(市)区民政部门复核后,按照规定办理增发、减发或停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金手续。

(九)农村居民对申请享受保障未得到答复,或对保障决定不服的可向上一级民政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六、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一)建立农村低保对象档案管理和贫困家庭情况备案制度。有关低保对象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申请书”、《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审批表》、收入证明、调查相关材料等要及时归入个人档案。县(市)区民政部门要按统一要求编码,装订成册,由专人负责管理。同时,各地民政部门要对当地农村特困家庭情况进行排查摸底,建立和完善农村特困家庭备案制度。

(二)建立农村低保统计制度。县(市)区民政部门应于每月5日前将上月农村低保情况列表上报市民政局。

(三)建立农村低保工作定期抽查和核查制度。每季度或半年根据低保对象的动态变化情况和档案资料,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抽查核实,对低保对象实行动态管理。民政部门在抽查保障对象时,应充分发挥乡镇服务机构和村级组织的作用,认真核实其家庭人口、收入状况和生活困难程度。

(四)建立低保信息化管理制度。各地要抓紧建立健全农村低保信息管理系统,不断提高农村低保工作科学化管理水平,建立村级信息员制度,及时了解和掌握特困群众的生活情况。认真受理群众采信、来访、咨询等事宜。有条件的地方,要设立低保热线电话,接受社会和群众的咨询和监督。

七、监督与处罚

(一)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农村居民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市)区民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或警告,追回已领取的保障金和终止享受低保待遇;触犯法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1.采取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2.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期间家庭收人情况发生变化或家庭人口减少,不按规定向管理机关履行告知义务,继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二)从事农村低保工作的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单位或相关部门给予批评或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1.对符合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对象,无正当理由拒不审批,或者无故拖延审批的;

2.对不符合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对象,擅自批准其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3.贪污、挪用、挤占、拖欠、扣压最低生活保障金的;

4.有其他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

八、农村低保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

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实施管理。县(市)区民政部门负责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具体管理工作;财政部门按照规定落实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统计、物价、审计、劳动保障和农业等部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有关工作,保证农村低保工作顺利进行。

九、本办法自2006年10月1日起施行。以往农村低保有关的文件规定与本文件有冲突的,以本文件为准。

十、本办法由市民政局负责解释。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